思政教育



    蝴蝶的振翅一舞或许招来风暴,网民的随口一说或许会招致危机,不良言论若经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,可能严重扰乱网络社会公共秩序。现如今,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平台之一,大学生喜欢使用朋友圈晒日常生活、分享有趣事物、表达个人见解。但是,什么内容可以发、什么内容不能发,你真的了解吗?

    1.在朋友圈诽谤、辱骂他人?发不得


    wps1_20250929101532A417.png

    网络时代人人面前放着“麦克风”,切莫当违背公序良俗的“显眼包”。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发牢骚、宣泄情绪,甚至指名道姓的诽谤、辱骂、恐吓他人,这些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“无妄之灾”,更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。朋友圈不是“自留地”,也受法律监管,若被诽谤、辱骂、恐吓的人发起诉讼,发圈的人必将受到处罚。尤其对我们的国家英雄、烈士们,更加不得侵犯。

    2.在朋友圈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?发不得

    网络信息真假难辨,发言需谨慎。如果故意编造虚假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等信息在朋友圈发布,或者自己明知“消息”是虚假信息,仍然故意在朋友圈转发传播,都可能会触犯法律底线。实在是不小心转发了谣言,发觉后要立刻删除、并尽可能地澄清,以竭力制止谣言被更大范围地传播。

    3.在朋友圈随意转发广告?发不得

    在朋友圈转发广告,这种事再常见不过。通过朋友圈发布电子烟、药品、减肥产品等违法违禁品营销信息也属违规行为,帮助朋友在朋友圈转发宣传推销违法违禁品的行为,发布者、转发者均有可能被依法处罚。

    在网络社会,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危险。许多小伙伴可能还没意识到,发朋友圈也会无意间泄露自己的隐私。以下三个小建议,请抓紧收藏好!

    1)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

    发布朋友圈时,谨慎选择分享的内容。同时,学会识别和避免一些潜在的隐私泄露风险,如不安全的网络链接、虚假信息等。

    2)谨慎分享个人信息

    莫让“朋友圈”变“泄密圈”,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泄露个人重要信息,如身份证、学生证、护照、火车票、登机牌、快递标签、各种缴费单据等信息不要发,非晒不可的请记得打上马赛克。

    3合理设置朋友圈权限

    朋友圈权限设置是防止隐私泄露的重要手段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交圈子,合理设置可见范围,对于一些疑似不安全的好友请求,要谨慎对待,避免因为疏忽而泄露个人隐私。

    当我们愉快地在社交平台冲浪,欣喜地拥抱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时,一定要认真了解在网络空间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,同时不忘保护好个人隐私,自觉提升网络素养,坚守网络文明底线,守护好网络空间清朗之风。以下是关于我们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行为规范与引导。

    大学生不当网络言论造成的危害

    1.导致含有虚假、庸俗的信息迅速传播

    网络的开放性,使得虚假新闻层出不穷。如2009年10月16日,有部分媒体描述竞争最激烈职位排名及其他相关数据系2009年度中央机关招考数据,对广大考生(其中大部分为大学生)和社会造成误导,影响范围迅速扩大。

    2.“媒体审判”影响舆论导向与司法公正

    大众传媒在推动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承担着宣传沟通的角色,但不当的言论传播在事实方面往往片面、夸张甚至严重失实。媒体不自觉的“新闻审判”,给社会公平、公正、平等的法治进程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。

    3.影响校园形象公关方面

    学生的不当言论,且造成了一定范围的社会影响,不仅会阻碍校园外的社会群体对学校的评价降低,而且对于校园内的学生群体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
    4.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

    大学生是对网络利用得最多的群体之一。大学生又往往容易被一些不当的言论和事件影响,在语言的使用、信息的鉴别等方面不能正确把握,容易以讹传讹。因此,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,还会对国家的建设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  5.威胁国家的安全性

    公民(包括大学生)恶意提供不实信息,为境外反华势力抹黑政府提供了素材。这些素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,给人以“真人真事”的假象,容易被用作挑动民众与政府对立、颠覆、分裂我国家政权的炒作素材,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和隐患。

    6.自身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伤害

    当代大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个性特点,处理事情有时候不够深思熟虑,如发表了一些伤害某类群体甚至伤害民族感情、违反社会道德的言论,往往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、反对甚至憎恨。

    大学生进行网络言论时应注意

    1.遵守法律法规

    大学生在使用自身的言论自由权利时,也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不要随意发帖、跟帖、随意签名,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被利用,从而影响个人发展。

    2.提升网络素质,加强道德规范

    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,理应建立并遵循自己的一套道德伦理体系。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,正确使用校园网,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。

    3.管好自身,铭记“五不”

    自觉不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、违反法律法规、违反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;不要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;不要传播不良信息;不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;不要跟随时尚炒作财富崇拜庸俗的行为。

    wps2_20250929101630A419.png 

    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的引导

    网络言论犹如流水,容易积少成多,传播途径亦多样化,简单去“堵”是不现实、不科学的。除了规范管理外,还应重点加以引导。

    1.网络评论引导

    面对众多无序的观点,可以在网络言论环境中建立若干具有权威和信誉的统一言论中心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见或引导者的意见,能够将针对某一问题的讨论朝着中心所设定的方向进行,从而对这些言论加以正确引导。

    2.信息公开引导

    信息的畅通应至少获得三个前提:一是重要信息的及时发布;二是质疑的有效回应;三是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畅通。

    3.思想教育引导

    创新思想引导方式,深化认识舆论类别。一是舆论处于酝酿阶段时要提前介入。二是舆论处于发展阶段,要着力化解矛盾。三是舆论进入爆发阶段,要着力澄清误解。

    wps3_20250929101657A421.png 

     

    大学生如何参与到网络文明建设中来

    1)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,规范使用网络,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遵守法律法规,自觉实践文明健康的上网方式和行为。

    2)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传播先进网络文化,努力营造积极向上、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

    3我们应主动学习金融和网络知识,提升防范能力,养成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的品质。

    4积极践行核心价值体系,传播先进网络文化,努力营造积极向上、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。

    5大学生应坚守“七条底线”,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。

     

     


浏览量: 8